以前便當或營養午餐配菜的種類不多,除了主食外,不外乎就是螢光咖哩、三色豆或者炒青菜之類的,漫畫家葉明軒曾列出台灣常見的12道「難吃的便當配菜」!而以下這個被暱稱為「電話線」的食物同樣上榜,大家都不陌生,有趣的是,雖然吃品嚐過,但你肯定叫不出它的名字。

示意圖,翻攝自nytimes
菜販廖炯程時常在臉書分享有關蔬菜的告種知識,他日前發文表示,最近在研究海帶家族,看到令人懷念的滋味「電話線」,現在的小孩可能沒有電話線的共鳴,家裡的小孩只認得wifi的圖案,但查完資料後發現,自己也認不得。

翻攝自臉書 (廖炯程)
廖炯程指出,有一種便當配菜,長得像阿嬤的電話線,黑黑捲捲的、吃起來又Q又有點韌,常被大家暱稱為「電話線」,他笑說「咬下去像在咬一段舊日的記憶!」其實它真正的名字叫「海茸」,正式學名是「叢梗藻」,人稱「南極公牛藻」。

翻攝自自由時報
至於為什麼叫公牛?廖炯程解釋,一整條海藻最長可以飆到十公尺,粗得像牛筋,質地還像皮革,說它是「海藻界的猛男」,一點也不為過。
廖炯程坦言,從小就在懷疑「這個電話線,是不是加工捲出來的?大自然怎麼會有產物長這個樣子!」事實上,為了長時間的運輸到世界各地,海茸採收後,必須先切條乾燥,到了銷售地後經過泡水,它的細胞組織會吸水緊縮,自然捲起來,變成大家看到像螺絲的捲捲模樣,「根本不是誰站在那邊一條一條捲出來的好嗎?不過海帶結的確是一個一個打出來的。」

翻攝自臉書 (廖炯程)
廖炯程回憶,小學營養午餐最常出現的版本是「塔香素海螺」,配著九層塔、洋蔥、紅蘿蔔絲快炒,看起來很像螺肉,其實一點都不是,那口感根本不像螺,是一種海洋口香糖混皮革的綜合體,即便同學不喜歡,但自己很愛吃。

翻攝自臉書 (我愛全聯-好物老實説)
「電話線」之所以會很常出現在便當裡,廖炯程解釋,一方面是因為它平價、耐放、冷熱皆宜,非常適合大量製作與出餐,尤其菜價高漲的時候,它就是配菜界的補位打手,根本是超級食物。

翻攝自臉書 (爆廢公社)
此外,廖炯程直言,「電話線」雖然口感滑溜溜,很多人不愛,但它的營養成分強到不行:含有豐富水溶性膳食纖維,幫助腸道代謝、控制血糖;是天然的高碘來源,對甲狀腺功能、孕婦胎兒發育都有幫助;鈣質高到可以當作牛奶替代品,素食者與乳糖不耐者的好朋友;含有不飽和脂肪酸,有助降膽固醇、護血管、改善免疫力。
此外,廖炯程提到「吃了一輩子才知道是舶來品」,原來自己吃了30多年才知道,「電話線」是一種進口藻類,主要來自智利、紐西蘭等地,在南美洲「海茸」是滿常見的食材,當地人會把它切成小塊,用來做涼拌、燉煮、拌飯,還會加進海鮮湯裡提鮮,「原本人家是拿來切丁,做沙拉拌橄欖油的,只有台灣會整條拿去爆香炒塔香,真的是文化差異吃出來的奇景!」

翻攝自臉書 (葉明軒)
最後,廖炯程感嘆,但這一切,都被一句「像電話線」蓋過,也許大家不是討厭「海茸」,而是沒遇到對的料理方式,他呼籲「下次吃到便當裡的電話線,不妨慢慢嚼一下,想想這些黑色捲捲的電話線,接通來自地球另一端的深海裡,這一頓午餐是不是也多了點浪漫?」



翻攝自臉書 (廖炯程)
很適合當下酒菜!
(往下還有更多精彩文章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