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台湾时间5月2日20点59分,南美洲南端的德雷克海峡发生规模7.5地震,深度仅10公里,属于极浅层地震。5月3日凌晨1点59分,德雷克海峡又震,规模也达到6.4。对于太平洋地区的接连大震,专家郭铠纹说明该区域已经3年多没有出现强震,示警未来要小心规模8以上强震的潜在风险。

翻摄自中央气象署,下同
根据中央气象署地震测报中心,在台湾时间2日20点59分和3日1点59分,南美洲南端德雷克海峡接连发生深度10公里的地震,规模分别为7.4和6.4。根据《TVBS新闻网》报导,地震测报中心前主任郭铠纹说明,7.4的主震与6.4余震的能量相当于2颗原子弹。

气象署3日半夜12点9分也发布海啸消息:「顷获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通报,针对5月2日20时59分 (台湾时间) 南美洲南端德雷克海峡规模7.5地震,依据该中心最新资讯,确认解除太平洋地区的海啸威胁。」郭铠纹指出,该地区发生多次规模5以上余震,显示地壳活动剧烈。不过自从2021年8月发生规模8以上强震后,该区已连续1360天未再出现同等规模或更大的地震,创下史上第6长的间隔期。即使现阶段地震活动相对平静,以后仍要提防规模8以上强震风险。

郭铠纹解释,这次地震肇因于南极洲板块与斯科舍板块 (Scotia plate) 挤压,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64颗原子弹,属于地震活跃区域。依据过往经验,专家提醒一旦发生规模8以上强震,后续通常会造成一连串余震及相关地质灾害。

斯科舍板块,示意图翻摄自Alataristarion
(往下還有更多精彩文章!)